ARCH雅砌 2007/09/24
【採訪撰文/林佳賢;攝影/劉煜仕】
【採訪撰文/林佳賢;攝影/劉煜仕】
青花瓷,是白地藍花釉下彩瓷器的專稱,
就是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鈷藍描繪圖紋裝飾,
再塗覆上一層無色透明釉,並經攝氏1300度高溫燒製而成。
青花瓷的中式風情
早期中國青花瓷的主要產地以景德鎮為主,最早出現於唐代,
元朝達到成熟階段,於清朝初期可謂鼎盛時期,以官窯﹙特別是康熙、雍正、乾隆﹚燒製的作品令人驚豔,生產的樣式與產量皆多,造型、紋飾、釉色等方面,都具有明顯的特徵,為青出於藍的盛世光景。清代青花瓷突破了歷代青花色彩缺乏層次的平塗技法,與不能表達景物深遠立體的侷限,呈現出獨具的特色,以精細製作、工整的裝飾筆觸,
與設色光彩奪目,表現出藍色調的清明透澈,更運用色階變化,塑造出圖案的立體感,極具收藏價值。
青花瓷的獨到與價值在於瓷器上的紋飾,為讓畫師表現藝術效果的舞臺,因而筆下所呈現與描繪的情境常從歷史故事、傳記、仕女、神仙、嬰戲,或是取自山水、花卉、走獸和吉祥等象徵意義的紋飾,
以簡單筆法反映出當時民間生活情趣與社會習俗,有別於官窯的民窯作品,圖中人物筆法雖不精美,卻洋溢著自然不造作的寫意生趣,
顯現出民間窯廠的自然畫工,與樂觀知足的生活態度。
青花瓷的西方表現
十八世紀,當歐洲人見識到東方瓷器之美時,對於青花瓷盤具有特別的偏愛,因而更加深入鑽研鈷藍色彩的表現,並且從東方傳統圖紋中擷取西番蓮造型,加以演繹,並予以發揚光大。
精緻的中國瓷具和西方陶器特質大為不同,深深地吸引了重視精緻生活的歐洲人士;但是中國瓷器製作的秘密卻一直不為外人所知,直到西元1708年才由Meissen調配出正確的製作配方。
到了十八世紀時,許多瓷器工廠開始在歐洲設立,使用精緻瓷器成為皇室與上流社會地位的表徵。
為使這些瓷器看起來就像是自中國進口的瓷器組,因而運用了許多古中國的花式,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及技術的熟練,歐洲瓷廠的發揮空間越來越大。
欣賞青花瓷之美
青花瓷之美可由釉彩和畫功來欣賞。青花瓷中最具特色的鈷藍釉彩是在白色胚體上繪製,因此時胚土仍處於濕潤狀態,當畫師繪圖時自然而然產生暈染效果,呈現出柔和的暈染筆觸;採用釉下彩製作方式,經過燒製過程讓色彩與釉質全然結合,整個釉面光滑平潤,晶瑩剔透,加上透明的青花紋飾不褪色、不剝落,呈現出幽靜淡雅的色彩,具有高度藝術魅力。
在21世紀的今天,鈷藍釉下彩仍為製作青花瓷主流,然而透過濃度的調配,青花作品能夠展現出各種不同的藍色,從最淺的冰藍色,到最厚重的深藍色。
畫師功力也為青花作品增添魅力的推手,從作品上可觀賞到構圖的完整性、工整與精緻的筆觸。
東方青花瓷作品傳達出鄉土與人情味,欣賞畫師對當時生活狀態的描繪,西式青花瓷則可欣賞不同藍色調的表現,與畫師嫻熟工整的細緻畫工。
收藏達人莊靜芬與青花瓷的邂逅
顏色淡雅、紋飾多變且搭配性強的青花瓷,吸引莊靜芬醫師持續且有系統的進行收藏,兼容裝飾性、實用性、與收藏價值。
收藏青花瓷已有二十年以上資歷,家中青花瓷品項眾多,從小巧精緻的品項,到大件的品項俱全,全部井然有序的放置於家中各處;青花淡雅的色彩紓解了她行醫壓力而以藍白色彩為表現的青花瓷,
上面特殊的圖紋繪畫,深深吸引住莊靜芬的目光,莊靜芬從中如同閱讀到一則又一則的民間故事,讓人品味再三。
莊靜芬表示:青花瓷介於精緻與粗獷間的獨特風格,兼具實用與玩賞的特質吸引她的注意,並且開始進行長時間的系列收藏。青花瓷器上的繪畫圖紋,除了多樣性的變化與濃濃故事性,還帶有吉祥喜氣的意味,收藏者也能擁有幸福滿溢的感受,從中還可觀察到古人的生活樣貌,與衣著樣態,是收藏過程的一大樂趣。
莊靜芬喜歡將青花瓷隨興的放置,如將小如拇指般大小的青花瓷瓶全部收藏在一只木質茶盤上,擺放在客廳矮桌,隨興能拿起來把玩一番。或是將以藍白色為主的青花瓷,搭配綠色植物立刻為空間帶入清涼的氣氛;同樣高度與大小的成排擺放,形成一個數大為美的景致,若能加上嵌燈裝置、適度打光更能讓內斂氣息的青花瓷器散發光芒。
談到收藏的麗程,讓莊靜芬難忘的是在一次前往菲律賓旅遊,
在市場內狹小複雜巷弄內的古董店,堆滿各式物品雜亂不堪的店鋪中,看到一只畫工精美細微、四方造型的小花瓶,下方附有清官窯印記,
經過一番討價還價,買下這只小瓶器,當懷著欣喜的心情帶著戰利品走出店家,卻發現迷路了,差點找不到路與隊友們會合,幸好最後安然歸隊,這也算是收藏過程的插曲之一,而這只小方瓶也成為她最心愛的收藏品之一,即便與台灣距離千里卻仍牽引住這分收藏的緣分。
【雅砌 2007年9月號】